63年前的今天,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被批准在青海金银滩建立,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这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在这里诞生,因此这里也被称为原子城。
如今,原子城在一片美丽的草原上,“两弹一星”精神火种在此长存不灭,当地“红色旅游+高原生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绿意盎然。
铸就国之重器
1955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决定。
1958年5月31日,中央批准在青海省海晏县境内金银滩建设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广大科技人员、建设人员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到青海高原,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等一大批科学家,把青春和生命奉献给新中国国防建设事业,先后攻克了原子弹、氢弹等尖端科技难关。奋进路上的“两弹一星”精神,永远镌刻在祖国大地上,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广袤的西部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1966年10月,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6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协同下,中国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国际地位。
传承红色基因
“两弹”的诞生地,曾经叫作原子城,位于方圆1100多平方千米的金银滩上。1995年5月,“原子城”光荣退役,更名为西海镇,现为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政府、海晏县政府所在地。
2009年5月26日,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当日,曾在国营221厂奉献青春的人们和他们的亲友,再次踏上这片功勋卓著的土地,眼含热泪回忆着逝去的岁月。当时年龄已42岁,出生在金银滩的孙富刚说:“这是‘两弹’诞生的地方,也是我的故乡,父辈们在这里干出了让世界瞩目的成绩,我们要继承他们的志愿,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过去原子城的核基地办公楼、试验场和厂房车间,科学家生活、工作过的“专家楼”,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启运上车的火车站“上星站”……这些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都被当地政府妥善加以保护和利用。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青海税务系统各级党组织开展主题党日、书记讲党课等活动,用“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税务人员担当作为。据国家税务总局海北藏族自治州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彭坤介绍,海北州税务部门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到原子城标志性遗址举办主题党日等活动,广大税务人员在此缅怀先辈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每年平均有30余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馆长马清芳介绍说。青海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每批援青干部、博士服务团成员到岗后,第一件事就是赴原子城接受红色教育。截至目前,已有4批925名援青干部人才和19批259名博士服务团成员接受了“任职第一课”教育。
带动旅游发展
近年来,海北州突出西海镇原子城平台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当地推动建设文化遗址红色研学基地和“两弹一星”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学院,将原子城打造为特色文化小镇。
海北州还大力扶持生态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进行牛羊养殖、奶制品加工、批发零售、旅游服务等行业的一体化经营,结合县域电商品牌让农畜产品“上网”,形成“企业+合作社+直销店+电商”的现代营销格局。同时当地通过开展“小羊、小牦牛认养推介会”等活动将游客带进来,扩大旅游产业影响力。
“十三五”时期,海北州依托红色旅游和高原生态旅游带动全域旅游业发展,累计接待游客42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4亿元。
海晏青海湖珠姆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周毛什姐说:“我们合作社生产的曲拉、酥油、牦牛酸奶等特色产品很受游客欢迎,他们来原子城参观的同时也爱上了这些本地美食,有原子城这座红色名城,我们的生意越做越好了。”
“十三五”时期,海北州税务系统累计组织税费收入61.04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25.57%;落实落细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累计为各类市场主体减免税费约12亿元;新办涉税市场主体新增8095户,经济的源头活水不断,市场活力持续迸发。
目前,青海全省412个精品旅游景点中,海北州境内就多达85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下一步,海北州将继续借助原子城、金银滩、青海湖、油菜花海等特色旅游项目,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
■党史小知识
“两弹一星”精神:“两弹”最初指原子弹、氢弹,这两弹逐渐合称为核弹,随着科技发展,逐步融合导弹,以核弹、导弹合称为“两弹”;“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凝结形成的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为核心的精神,被称为“两弹一星”精神。
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221厂:1958年,中央决定在海拔3000多米的金银滩建设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即国营221厂,又称221基地。国营221厂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当时对外称“青海省综合机械厂”,又称“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作者:本报记者 韩世峰 通讯员 吕龙洋 赵阳
来源: 中国税务报